近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空气污染(霾)人群健康防护指南》,提到了有关空气净化器设备的配备建议: 为了保护“三类重点人群”的身体健康,建议中小学、幼儿园配备空气净化器产品。
按照中国商业市场的惯例,这份文件的作用不亚于“空气净化器产品全体降价50%”。空气净化器厂商们已经蠢蠢欲动,在中国大地进入寒冬的今天,市场却迎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不是刚需但胜似刚需
国内的空气质量一直都不算太出众,尤其是华中地区每逢秋冬季节,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霾污染。从这个角度出发,空气净化器理应是家庭必备品之一,但从市场表现来看,空气净化器却是且战且退,还没达到巅峰就出现了下滑。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2019年上半年空气净化器产品总销售额为44.4亿元,同比下滑18%;销量为215万台,同比下滑12%。实际上从2018年起空气净化器产品就出现了销量、销售额双下滑的局面,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甚至已经是有所改善。
实际上,空气净化器是第一批“智能家居”产品,在什么扫地机器人、智能电视等产品出现以前,空气净化器就已经成为智能家居的一员。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售价和维护成本均不低,然而使用的场景和频次却十分有限。
早前的产品多数是以除霾为目的而开发的,然而霾污染在北方部分地区虽然严重,但却是有季节性变化,一年到头来可能也就用那么半个月。而在空气相对良好的东南沿海地区,空气净化器更是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从除霾的角度出发,空气净化器产品还远谈不上是“刚需”。
不过“非刚需”仅限于消费者家庭,在国家卫健委文件下发之后,空气净化器算是打开了B端的大门,如果学校或政企愿意采购空气净化器产品,那么自然就没有刚需不刚需这一说了。除此之外,在媒体的宣传之下肯定会有更多的家长关注到空气质量的问题,很可能他们会将是否配备空气净化器作为选择学校的参考因素之一,这也会间接地迫使学校加快采购空气净化器产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主攻“除甲醛”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产品日渐增多,这类产品由于有了更好的泛用性而得到市场欢迎。 这道理也很简单,除甲醛功能相比起除霾功能更具实际意义,不同于霾污染有着周期性,消费者对甲醛的担忧是贯穿整个住房寿命的,这是一个“长线投资”,因此他们也更愿意投入成本缓解对居住环境的担忧。
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这一纸公文确实很有可能会将空气净化器行业带到“春天”之中。再加上IoT等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空气净化器行业摆脱冷气往上走应该不是大问题。
还差一些存在感
和传统的白色家电产品不同,空气净化器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式产品,在国内的普及率远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 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根本认识不到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必要性,换言之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并不充足。
而对行业来说,中国的空气净化器市场起步迟,没有诞生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诞生龙头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一个“出圈”的品牌出现,才能提升普通消费者对空气净化器产品的认知。否则的话消费者对空气净化器产品的理解仍停留在小作坊、杂牌子的层面,无法摆正对产品的态度。
然而,就目前的产品而言空气净化器的功能还是比较单一,出现比较粗略的功能细分也是去年的事情,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产品层级。实际上空气净化器产品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除了净化空气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应用场景?
例如空气净化器其实还可以过滤室内环境中的异味(非甲醛)、过敏源、二手烟,甚至加入一定的加湿功能等等,目前的情况是由于早前的宣传失误,市场已经将空气净化器和“除霾”、“除甲醛”绑定到了一起,让更多的潜在用户忽视了空气净化器的实际作用。
另外,空气净化器本身也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例如体积、外形等等。现在的空气净化器都是以独立的产品存在于家庭之中,而且体积都比较大,在不用的时候要不收拾起来,要不就会很碍地方。如果空气净化器产品能够和部分智能家居产品一样改造成隐藏式设计,再和装修方面配合将其隐藏到家庭之中,那么就算不用的话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说白了,空气净化器同样可以设计成中央空调一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过这似乎要求空气净化器行业达到一定的成熟度,甚至已经出现一些细分产品和定制式产品。目前来看,把体积做小、降低滤网等消耗品的维护价格似乎更实际一些。
实际上空气净化器产品陷入目前的困境主要还是因为产品的问题,而不是营销影响还是其他。国家卫健委提出的倡议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空气净化器销往B端,但如果C端继续失利,那么整个行业自然也就没有前景可言。
值得庆幸的是,从这半年来的数据看行业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例如针对不同的场景做产品细分等等。而从长运的角度考虑,空气净化器依然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消费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对健康越发重视的前提下,空气质量问题依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